惠安女,是一群讓“舊”服飾,結下“時間之果”的人。她們讓服裝與人,彼此烙下印記,彼此確認,相互歸屬。她們穿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,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。她們為漢族服裝,增添了一朵奇葩。她們的存在,構成游客對當地最親近的關系,以至于到了崇武,不去大岞看惠安女定神,就好像沒有看透,沒有看到位崇武?;莅才?,是崇武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地標。
人像拍攝:追日mx
風光拍攝:多年以后yc
福建崇武半島的大岞村是一處三面環海的地方。這里的男人大多外出謀生或出海捕魚,惠安女就成了此地的當家主力。她們凡里來塵里去,開公路、修水利、種田地、補漁網、挖牡蠣、撈海帶……拍岸的驚濤聲,于她們而言,清新得宛如海風里的一聲嘆息,不足以令她們憂郁沒啥可憑借、可依傍,哪怕是在最崎嶇處,她們也要開出明媚的花,以一股面向未來的堅韌爆發力,托舉起自己;她們,憑一套璀璨的著裝,就能安置下日常生活里零星的樂觀。
大岞村的惠安女,保留著清朝服飾上衣下褲的基本形制。上裝大襟右衽,弧形下擺,繡花袖口。下裝大折褲,穿著時將腰部折疊緬向一邊,以細繩綁扎,再系以銀腰鏈或腰帶。她們通過疊穿的方式,來增加服裝的層次感。她們配戴碎花頭巾,來踩準女性溫婉穴位,來穿出綠色田園感。在色彩的選擇上,她們喜好濃重標識,對比強而不俗,突出鮮明的中國元素。
拍攝:多年以后yc
她們喜好五色,藍、黑、黃、綠、紅是她們的五種主打色。對應中國元素的五行。藍是藍色的上衣,既與海水打成一片,又讓天空更為柔軟。黑是黑色的大折褲,讓腳踏的黑土地有實沉感,讓夜色并非漆黑一團,而是具有紋理的。黃是亮黃色的斗笠,是金色的陽光與沙灘,是金黃的手鏈,是美好亮堂的生活。綠是草綠梳子,是翠綠花點頭巾,是“風乍起,吹皺一池的春水”。紅是頭花,是腰帶,是蝴蝶結,是袖口,是在貧瘠沙灘上也能開出美麗花朵的月見草。
惠安女服飾,這一高彩度、高純度,這一長短不同、材料不同、花色不同,以示豐富性的組合搭配,是活生生的鄉土文化教材,是攝影藝術創作的源泉,是畫家表達海濱景象畫龍點睛的主體。她們,無論是俯身刺繡,還是曬網織網,還是扛運石塊、其妙曼的身姿動態,在攝影師的鏡頭下,在畫家的筆觸下,成活,成精,成品。
拍攝:多年以后yc
這種帶著古樸的民俗氣質,擁有濃厚的漁家生活氣息,是種頗具視覺沖擊力的人文環境,有類少數民族生活區域的效果?;莅才?,讓置身其中的人,既能在環境中突出自己,又能與環境色相協調,亦能立馬激活我的同步造型力,感覺自己也沾上了她們的那份喜感,愛美,愛花,愛珠寶?;燠E其中,挑上風采之擔,委委蛇蛇地如山如海。
穿上這樣的服飾,在海邊行走,是用來詮釋女人是水的,有一股閃亮的光,在腰間流淌,在汪洋中釋放,周遭,只剩水聲在流淌。在這里拍攝,場景可以簡單到只需一面石壁照眼,外加一輪蓬勃彌漫的落日配合,水光人影,便有了云垂海立的氣勢,清新又明亮。驪歌,自自然然地便在海面上,在磐石上,在沙灘上,飄起來。
喜見惠安女把顛沛的生活,活出顯達的豐采。這更體現出了這些女人的本色。在她們的身上,沒有學書學劍意不平的氣息。她們擅長與憂息相親。她們擅長讓生活的色彩,印記深刻,不褪不敗。她們擅長把日常的生活,活出灑脫和大氣,活出惠安女的情調來。
來源:樂途旅游網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